4月28日,我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在常州运河5号开馆,同时,我市全国劳模先进事迹展展出。
1950—2015年,我市共涌现出108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。目前,我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共收到68位全国劳模的5000余件档案。
什么最美?劳动最美!劳动节期间,我们选取了几件档案,穿越这些档案,寻找那些最美丽的动人故事。
“参与我国发射运载火箭的全体科学工作的人、工程技术人员、工人、和一切从事试验的同志们:我们热烈祝贺你们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的巨大胜利……”在我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里有这样一份贺电的复印件,通过该复印件能够准确的看出发出贺电的时间是1980年,落款是中央、国务院、。
该贺电复印件是由全国劳模陈理壁捐赠,他曾在国家第四机械部任职,参研过两弹一星,他和电机厂的同事一起打破了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的束缚,着手进行步进电机的研制工作并获成功。1977年,46岁的陈理璧获得全国劳模称号。
1970年4月24日,全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升空,上面用的主控电机之一,就是陈理璧的研究成果。当时我国步进电机还处于研究阶段,国内连一台整机也没有,受国家委托,他得到了两本分别是英文、俄文的相关说明书,凭着之前的工作经验,陈理璧综合两家之长,着手步进电机的研制工作,并于1965年成功研制具有我国特色的三相单定反应式步进电机。
研发成功后,北京微电机厂拿出设计的第一代电机,邀请西德专家来测试,测试结果是质量要比美国、前苏联设计的微电机还要好。步进电机除了应用在航天领域外,陈理璧还将该设计实现民用化,使当时的企业全面转入微电机生产阶段。
1978年,陈理璧、伍贻杰、王道年3人一起作为全市代表,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,并获得了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。第二年,他又获得了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1982年,时任常州电讯电机厂技术员,研究所副所长的陈理璧,被调任至常州市电子局职工大学做副教授、副校长。
退休后,老人继续改进进步电机,与另一人共同发明了直流电机,具有功率大、重量轻、体积小、效率高、常规使用的寿命长且稳定性很高等优点,该电机可用作牵引或发电。
“今收到曹德法劳模公益基金捐款三万五千元整”、“常州市总工会财务部印章”……在我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有几张常州市总工会的结算凭证,这些凭证上都写有曹德法的名字。
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,曹德法的名字可能有些陌生,但是对于“4050”或者更大年纪的人来说,曹德法的名字很熟悉——他早年在黑牡丹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工作,后来担任公司董事长,2000年,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那些凭证和曹德法获得劳动模范无关,而和他现在从事的公益活动有关——2008年,曹德法退休后,拿出1000万元存款,成立了劳模创业基金,用于帮助劳模和年轻人创业。这笔公益资金通过贷款担保、直接借用、利息补贴等形式,帮助创业者。
为了保证把公益资金用在值得帮助的创业者身上,曹德法在市总工会的帮助下邀请20多位各行业专家、学者、劳模组成创业指导委员会,对申请者个人以及项目进行考察评估。
根据曹德法的介绍,申请者遵循5个原则:1.创业者必须向总工会提交申请;2.通过种种渠道考察个人人品和诚信度;3.对申请者项目的潜力和前景进行考核;4.所创业的项目是否环保;5.劳模、毕业大学生、优秀纺织下岗工人、劳模创业者协会优先。
曹德法平时生活节俭,连爱人帮他买新衣服都会被数落一顿。但是,如果把钱用在有梦想的人身上,他却特别高兴。8年间,在他的帮助下,包括各级劳模、毕业大学生、普通年轻人在内的40多人实现了“创客”梦。
“作为一个曾经的劳动模范,尽管我在工作岗位上退休了,但是我的爱心和责任永远都不可能退休,我还将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。”64岁的曹德法说。
“现在这个物件已经不生产了,现在虽然用不到它了,但是在我心里它无比珍重。”41岁的全国劳模张永洁向我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捐赠了一件老物件,该老物件是一件磁性表座。据张永洁介绍,该表座由常州东风仪表厂生产于1969年。“是师爷传给师父,师父再传给我,非常有纪念意义。”
张永洁是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员工,虽然年轻,但他已是行业内知名人物——他创新开发了10多项加工操作法,提高加工效率近3倍。后来,他任国内最大数控龙门铣HC471机长,为中国钢铁工业重点项目贡献了10000余吨的精品装备,许多产品创造国内第一。
“为什么自己能小有成就?我觉得和做一行爱一行。交给我这个表座的时候,师傅告诉我,对待自己的工作,就要那个磁性表,精益求精,不能马虎。”
1995年,张永洁从技校毕业进入宝菱重工,被安排在大型龙门铣床上,当一名普通的操作工。“那时候师傅对我们要求很严格,不仅督促我们多学习,还要求我们多钻研多创新。而且,他说他自己以前也是被他的师傅这样要求的。”
不久,张永洁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机遇——因企业未来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,公司选派他赴日本三菱重工学习数控机械加工技术。回厂后,张永洁将在国外学到的先进加工技术,应用到实际操作中,从此致力于机械切削加工技术的优化创新。
2003年,张永洁慢慢的变成了机长,手底下已经有不少徒弟。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所操作的全公司最关键的设备正常运行,张永洁组织操作工对设备做周日义务保养。“至今,这个习惯仍被我的徒弟们好好保持着。”
2008年,宝菱重工创立了“张永洁创新工作室”。张永洁带着徒弟们推动小组开展改善活动,通过小改小革,不停地改进革新,始终把公司的“降本增效”放在首位。创新工作室通过每月一次改善发布会,大家互相学习交流,涌现出张永洁——十秒确认法、金胜——切削参数计算法、章意——大直径孔快速定心法等多项操作法,为生产效率提升提供有力支撑。
“热爱自己的行业,才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做出一番天地。我不仅希望自己的徒弟这样,也希望其他朋友也能有这样的态度。”
如果您有与常州城市发展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,如果您有珍贵的往事档案和老照片,请来与我们聊聊,共同留住一段珍贵的记忆。